为什么选择淘智天下留学平台

×
× 推荐码:

为了拿到4.0绩点,美国高中生每天只睡4小时,灌下4杯咖啡

 
 
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,曾获美国最高新闻奖“普利策奖”。他花了一学年时间,在加州一所公立学校——
惠特尼高中“蹲点”。一年的体验,让他写成了一本书,书名叫《梦想的学校》,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:
“4是有魔力的数字:4小时睡眠,4杯拿铁,4.0”。
这本书描述了这所高中的学生群像: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.0,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,灌下4大罐拿铁
咖啡,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。
在相似的一所美国高中,华裔女孩田田的经历,也如出一辙。
 
 
 
2012年8月17日,16岁华裔女孩田田在上海音乐厅开钢琴独奏音乐会。小小年纪的她,已是第三次在上海开独奏音乐会。本以为田田将在音乐的道路上就此发展下去,她却说,“我要去考综合性大学,主修应用数学和音乐双专业。”
 
钢琴,仅是这个女孩众多特长之一。除此之外,田田是纽约威郡青年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、校数学队队长,获得全美英语教师作文大奖、伦斯勒大学数学和科技奖、大纽约地区英文拼字比赛第一名……
 
当留学日益低龄化,当许多人把低龄留学称为“逃离”,田田在美国的求学和成长经历,真实展现了美国中学教育和中学生活的另一面:
 
▎学生疯狂学习,每天甚至只睡4个小时;
▎他们课外活动丰富,特长“傍身”;
▎家长们关注教育,90%的家庭不惜重金聘请家教……
 
为了考名牌大学,为了培养孩子,美国家庭拼了。
 
 
 
 
 
 竞争始于开学第一天 
 
2010年,田田进入斯卡斯代尔中学(Scarsdale School)高中部。进校第一天,分班考试!原来,学校将对数学、科学、第二外语等科目实行分层教学,光数学就有五个等级的班,自幼成绩突出的田田每个科目都考上了最高等级。
 
和许多美国高中类似,斯卡斯代尔中学要求学生必修数学、英语、科学(包括生物、化学、物理)、历史等。尽管下午3点就放学,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作业。
 
有一次,田田花了整整3天完成一份17页纸的小论文。起因是历史老师在课上播放了关于“奴隶制”的三部电影,并据此布置论文:“这三部电影是如何反映美国奴隶制这段历史的?” 
 
中学生写论文要达到什么水准?曾有学生洋洋洒洒地就某一事件写了很多认识,结果被老师痛批。“没有自己的观点,仅仅是材料的堆砌!”
 
 
 
 课本就有100多斤 
 
田田的书包总是很重,因为除了六七门学科的教科书,还有其他必读书和选读书。比如,英文老师会让大家精读小说,如果你选了托尔斯泰的《战争与和平》,惨了,600多页。
 
有人曾测算,美国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课本,约104斤重。有时老师甚至不上课,让学生泡在图书馆查资料、写论文。
 
“答案没有正确或错误,只是你得有insights(见地),并且自成逻辑!”
 
田田重复着老师的口头禅,美国教育从小强调批判思维,学生压力巨大。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“死记硬背”。
 
除了必修课,美国的中学生还须应对大量的选修课。相较国内课堂,美国的中学给学生提供选课自由度更大。比如二外,就会开设法语、西班牙语、拉丁语等多个语种,供学生选择。
 
事实上,当大学招生官拿到成绩单时,不仅看“分数”,也看“科目”,看学生是否选择了所在学校最难的课程,是否愿意挑战自己,并获得好成绩。
 
 
 
 
 
 
 拼教育美国家庭不输中国家庭 
 
“许多人说,在美国考大学很容易,的确,全美有3000多所大学,几乎可以做到‘全民上大学’。
但,如果不是名校毕业,就业依然困难。”
 
在田田的高中,几乎90%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。周末,孩子们流连在各大家教培训班。而家教价格不菲,一节课,一小时,得好几百美金。
 
 
与中国的学生需要应付期中、期末考试不同,美国的考试次数更频繁,并且每次考试成绩,都与“前途”相关。
 
比如,AP课程会在高中高年级时陆续开出,由于课程难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课程,通常是“有条件入读”:
 
大部分高中要求学生前两年的平均成绩达到A,甚至A+,才有资格选择AP课程。而这意味着,在前两年的学习中,一次考试失误,就可能让平均成绩从A滑到C,从而与AP课程无缘…… 
 
在这种环环相扣的评估体系下,孩子们对每项作业、每次考试都格外看重。
 
 
 
 求“亮点”疯狂投入课外活动 
 
美国的中学早晨8点上课,下午3点放学,乍看起来学生学业挺轻松。但现实是,很多学生每天凌晨一二点睡下,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。
 
除了完成作业,他们把大量时间投入课外活动,寻找自己“与众不同的亮点”。
 
田田的生活很忙碌,除了周末要去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,每天练琴外,她的课余时间被各种活动填满:
 
▎办校报,采访、写稿;
▎参加网球训练,每周1小时;和同学创建社团,去社区为植树筹款;
▎此外,还有她最喜欢的校数学队训练,在男生居多的数学尖子中,她是难得的女队长。
 
每周放学后,田田都有一两次集中训练,做各种怪题难题,还要外出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。田田带领的团队曾夺得当地100多所中学参与的数学比赛第一名。
 
此类校园俱乐部在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,主流的俱乐部有辩论队、奥林匹克科学社团、校报、数学队等。它们往往采取积点制,俱乐部成员要通过比赛次数和比赛表现积攒“积分”。
 
通常,校际间比赛比较频繁,但只有攒到相当积分的会员,才有资格代表团队参加州际甚至更高级别的比赛;如果积分一直不足,意味着淘汰。有时候,参加俱乐部或社团的压力甚至超过学业。
 
田田的周围,几乎所有人都过着这样的忙碌生活,而这种氛围,又促使着每个人追求各自的兴趣这是美国中学的文化,当然,也夹杂着美式“高考指挥棒”效应。
 
一个残酷的现实是,在美国大学申请表上一直有“特长”栏,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,表格下有“得奖地区:州、全国、世界”的等级提示。
 
如果不是成绩斐然,不算特长,特长必须“与众不同”。特长栏空白的学生,基本不可能被名校录取。
 
田田的数学老师在听完她弹奏时,曾感慨,“看着你的两只手快速地键盘上飞舞,就好像看你在解数学不等式,左右开攻!”数学、音乐是田田的兴趣所在,也是她的“擅长点”,她无疑是少数的“成功学生”。
 
 
 
 
 
 
美国教育很“美”?那是误读!
 
美国的中学到底是什么样的?或许我们真的有太多误解。事实上,美国有一大批学生刻苦努力,成绩优秀,追求卓越。
 
其实,考试和分数,对于全世界的孩子而言,都是逃不掉的魔咒。教育应该并不是培养仅仅会应试的能力,而是把全面发展和学业成绩有效结合。

 

021-65688512